2019年5月21日 星期二

《馴字的人——寒冬未盡的紙本書出版紀事》



小小書房「下一個字的旅程:十年創作、出版、閱讀的現場」的募資專案,第二本書《馴字的人——寒冬未盡的紙本書出版紀事》出版了!這本是募資三本之中我最期待的一本,因為內容主要是訪問十本書的編輯,諸如:編輯在想什麼?編輯考慮出版這本書的原因?編輯看待世界和讀者的心態是什麼?

這十本是以小小書房十年來最暢銷的排行榜來選定,其中我讀過四本《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》、《單車失竊記》、《浮光》、《下課後的台灣小旅行》,僅快一半的比例,還有幾本是我未曾聽過的書,因此有熟悉的地方,有陌生的地方,不同方面的題材都是非常不錯的觸及。


《一根稻草的革命》、《無Ⅲ 實踐篇 自然農法》、《地球使用者的樸門設計手冊》等,都是為了推廣觀念而出版的書,並非專職出版社,因此編輯的考量是「如何推廣這個觀念」,這是很重要的事,但我卻也時而因為陷入處理稿件本身的文句、素材,變得需要時常提醒自己「要傳達什麼」。

《無Ⅲ 實踐篇 自然農法》的出版者陳芳瑜女士,本身是景觀設計師,僅是為了推廣認同的觀念,而著手找人翻譯、編輯這本書,從翻譯到完成足足花了一年多的時間,之後也不是特地要做出版的,就只是為了精準地傳達正確的資訊,這樣的模式對我而言很震撼!反思,以前到現在的我,對編輯的熱情立足於什麼?想傳達的是什麼?我只知道自己想傳遞好的、善的,但那是什麼?模糊,但值得追尋。

這本書,可以被拿到一個人的手裡,他可以再去傳遞,那個種子是要撒下去的。要找好的種子,做撒種。像一個種子一樣,丟下去,會長多高?沒有人知道。因為它需要很多條件,也許丟下去會被鳥吃掉了,那株就死了。但是,做一個運動者,你還是要保持運動的心,你不可以停,不斷地運動,生命才會延續。」《一根稻草的革命》出版者吳東傑先生如是說。

做許多事情,包括編輯,都需要運動的精神,然而運動不是立竿見影的成果(一般的運動sport也是),所以不是那麼地討喜,需要耐心去做、耐心去等待,因此我很喜歡這段話,勉勵自己是個「運動」的人。回到其他書籍編輯的分享,雖然我不曾在專門的出版社工作過,但對照以往編輯書籍的經驗,許多前輩的專業和宏觀,仍是值得學習並心有戚戚焉。

一個編輯的個性、專長、價值觀與經驗值都成形後,風格就會自然產生,也多少會影響他做的書的樣貌。但那個交給時間跟努力就好了,比起風格,編輯更應該用心在『分寸』上:不能無中生有,要謹慎地錦上添花,以及,要忠於文本。」——新經典文化副總編輯梁心愉

對我而言,有意思的文學(我不想說『好的文學』),是一個個寫作者以其獨特的經驗、感知和想像力所創造的小宇宙,透過捕捉這些在時間之海中漂流的小宇宙,我們發現與他者共通的希望與喜悅,不一樣卻又有點熟悉的疑惑與困頓,從而感到一種安慰⋯⋯」——時報出版前總編輯吳繼文

我覺得出版社應當要在不同的分眾裡,建立一種讓出版社、通路與讀者之間,可以循環互動的機制,來培養穩定看書的人。不求更多,而是穩定互動,不斷深化、培養出來的讀者群,也許其中有人會進來有人會走,但有辦法維持在某個平衡,這是未來出版經營可能的方式。」——大塊文化副總編輯林盈志

我正在尋找,自己的定位,作為讀者,作為編輯,不同角色之間,我看待閱讀、知識、書籍的方式。寫這篇文章的好幾天之中,我今天參與了在花蓮孩好書屋舉行的獨角獸計畫活動,從李惠貞老師的引導下,我們閱讀一本書20分鐘、想一個主題找三本書來串連等單元中,我漸漸看到閱讀本身的隨性,卻又能邏輯性發展自己與書本之間建構出來的價值觀,還有看到認識或不認識的書,在其他朋友分享下的不同詮釋,很開心!

或許,閱讀最迷人的是,不同讀者所建構出來的世界觀,不同書籍所交織的知識、夢想地圖。而編輯,就是練習找出特點、找出觀點、完成目標下各個細節任務的工作。我深深感恩能有這個福氣,能從我的生命及工作中,透過閱讀書本這個管道,所帶給我的樂趣及希望。

2017/10/05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