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流》,如果沒有得到直木賞,是否能獲得台灣讀者的眼光?或是我的眼光?不過,這只是個假設問題,現在總是已經有一個好的因緣,遇到了這部自己喜歡的作品,這是身為讀者的福氣
而有時會想,當遇到這樣打動自己的作品時,我的心裡會起什麼樣的變化?對我看待世事,有多了什麼或少了什麼?或者是一場懷舊的時空之旅而已?懷念那段自己不曾參與的歲月?一九七五年。我並不完全認同主角的人生觀,因為他接觸的朋友(比如小戰),他接觸的世界(比如軍校),是我不會去碰觸也不想接觸的。但,故事就是這樣子的,無法完全認同價值觀,不代表不能理解主角的感受、情緒或是身陷其境的手足無措,甚至依舊刻骨銘心。
人的一生,濃縮成像一個膠囊,背後複雜的情感,在字裡行間游蕩。心裡微漾的漣漪,純粹只是故事而感動?我想,是因為我們在故事主角的身上,找到自己的影子,找到自己需要被處理或需要被看見的情感。無論是祖父的秘密、宇文叔叔的秘密、父親的秘密、毛毛的秘密、主角自己的秘密,在那些無法說出口的時刻,在那些突然發現卻無法完全去恨的交叉路口,選擇自己迷茫卻半相信自己的路,跌跌撞撞地走著、走著。
作者東山彰良在台灣版序裡說,無論如何,他都想記錄下祖父的故事,但擔心無法掌握,轉而先寫下父親的故事。那麼,有哪些故事在我們身邊輕輕溜過?我不斷在追問自己這一點,為什麼寫不出來?為什麼沒題材寫?到頭來,現實的人生轉化成虛擬的小說,是一個最重要的力量。問題是,什麼是值得寫下來的人生?非得是戲劇化的情節?或是日常的分秒濃縮精華?或是親子、伴侶、手足、朋友、敵人等各種關係的拉鋸掙扎?或是歷史、時事融入人生的大背景,看著時代的轉輪如何吞噬人們?
接著,在讀完《打牛湳村》、《天橋上的魔術師》、《流》等前輩的小說之後,我會想的(可能是很多同輩關心小說的人也會想的)問題是,屬於我們這個沒有像上一代一樣複雜背景、跟著考試長大的故事,又是什麼?這麼描述,可能簡化了這個世代,不過這的確是我們需要去詰問自己的問題,屬於這個世代的喜怒哀樂、疑惑、痛苦或是希望在哪裡?而不只是懷念或感傷那個已然過去的父母輩或是自己,這是另一個重要的課題。
2016/7/11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