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年5月30日 星期四

人與書與人與書之間——參加獨角獸計畫活動


聽過、追蹤獨角獸計畫有一小段時間,很開心能參加這次在花蓮孩好書屋舉行的活動。李惠貞老師帶了與一般讀書會不一樣的作法,不過一樣透過閱讀發現了讀書的樂趣,發現了不同領域的書交織的世界,也發現了自己不一定想過的心靈樣貌。

2019年5月28日 星期二

職涯的轉彎——我與華語教學的因緣與培訓



從工作八年多的公司離職,我還是希望繼續當編輯,曾經多次找過編輯的工作,然而無奈若要到一般出版社工作,幾經詢問,都必須在台北上班,也試過找接案、外包的編輯工作,難度非常高,因為要處理的許多工作項目、資源,全部在台北。而創業更談何容易,沒在出版社工作過,人脈、資源都有限,因此暫且作罷。

不過,我想留在花蓮,因此在花蓮繼續找工作,做過學校助理、找過門市店員等工作,發現都不是我想做的工作,也才體驗到即使有工作經驗,工作並不是想像中的那麼好找。忙碌了一陣子,心中確定的是,若要待在花蓮,編輯的職涯要先畫上一個休止符了。

這樣的歷程,讓我開始思考我如何前進,就在2016年年底的某一天,我看到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師寒假培訓班招生的簡章,想起了某一段日子⋯⋯

2019年5月21日 星期二

《馴字的人——寒冬未盡的紙本書出版紀事》



小小書房「下一個字的旅程:十年創作、出版、閱讀的現場」的募資專案,第二本書《馴字的人——寒冬未盡的紙本書出版紀事》出版了!這本是募資三本之中我最期待的一本,因為內容主要是訪問十本書的編輯,諸如:編輯在想什麼?編輯考慮出版這本書的原因?編輯看待世界和讀者的心態是什麼?

這十本是以小小書房十年來最暢銷的排行榜來選定,其中我讀過四本《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》、《單車失竊記》、《浮光》、《下課後的台灣小旅行》,僅快一半的比例,還有幾本是我未曾聽過的書,因此有熟悉的地方,有陌生的地方,不同方面的題材都是非常不錯的觸及。

2019年5月13日 星期一

關於編輯,我的成長書單



在成為一名編輯的路上,除了職場上前輩的訓練步驟和指導心法,讀入門書當然是不能跳過的步驟。在觀察日常生活所見的文章、書籍、廣告、戲劇、節目、網站等物事,來練習編輯之前,需要有這一行的前輩引路,做為新手入行的指南及練功的方向。

這六本讀物,是我從2009年到2017年間,所讀的有關編輯的書籍。只讀這六本嗎?不止,而是這六本給了我新的啟發,於是分享之。


2019年5月11日 星期六

跟一行禪師過日常──怎麼坐・怎麼吃・怎麼愛・怎麼走・怎麼鬆



吸氣,我知道自己正在吸氣。
呼氣,我知道自己正在呼氣。
──《跟一行禪師過日常》

淡紫、水藍、桃紅、淺橘、裸綠,五本小書的封面,在書店裡的茫茫書海中,引起我的注意。簡單的三個字、三個字「怎麼坐、怎麼吃、怎麼愛、怎麼走、怎麼鬆」,形式簡單、字意簡單,卻做起來不簡單!不過,讀完這五本書之後,會發現所有的內容,要傳達的重點是──正念,用正念來生活。

正念,在有些辭典或書籍裡,會詮釋為「正確的念頭」,然而我更喜歡的詮釋是「心念專注」。正如書中提到的,我呼吸,我就只知道我在呼吸;類似這樣的概念,也可以運用在走路、坐臥、吃飯等生活行止中,知道自己的當下,專注自己的當下。

書中還提到幾點,讓我印象深刻的是,療癒這件事,動物的本能是受了傷,找一處地方定靜,動也不動,讓身體自行去修復傷處。這不同於我們看到可愛小物、搞笑影片或美味小甜點,覺得「被療癒了」的感覺,而且對我們來說,找一個地方動也不動,比較像是沙發馬鈴薯式的停下來,繼續看電視、滑手機等等。

因此,對大部分靜不下來的人來說,「深度療癒」這困難度非常高,尤其有家人、朋友、同事相伴,有工作、家事、玩樂等瑣事,有忙不完的工作,有看不完的網路資訊,有玩不完的手機遊戲,有追不完的戲劇⋯⋯何況,我只能嘗試好像有療癒到吧(?),或是我不知道如何才算是真正做到正念的行動。

不過,還是值得一試,只是不一定要真的就動也不動,因為書中提供了許多的想法、方式,試了幾遍,覺得很有幫助。像是正念呼吸的一些偈頌(gatha),翻來唸一唸,心情確實就變得平穩些。

還有觀想,對我來說也很有幫助。比如書中說「為你的雙腳注入正念的能量,你的腳就成了佛陀的腳」、「坐在這裡,就好像坐在菩提樹下」,會覺得找到一個比自己還高的力量,支持著自己的身心,而書中又提到「我們人類對身體喪失了信心,不認為身體的本能知道該怎麼辦」,反觀自己,也許以自己的力量就能找到我們自己,就能療癒自己內心多多少少的傷痕。

雖然人生中,沒有辦法靠唸幾句話,沒有辦法靠讀一本這樣的書,就能迎刃而解許多事情。然而,我相信累積這些能量或方式,也許在某一個時刻,能夠讓自己在懸崖的旁邊止住,學習著望向天際的美好。至少,對我來說是很有幫助的。

2017/05/04

虹風《開店指「難」:第一次開獨立書店就 □□!》



到台北上課那一個月的空檔,我在某家咖啡店,等著朋友赴約聊天,邊上網滑手機,在FB看到虹風小姐(沙貓)的連結「下一個字的旅程:十年創作、出版、閱讀的現場」,下了決定投入募資專案。雖然,當時募資確定成功了,我只是沾沾喜氣,然而對一個無業、正在進行SOHO工作嘗試的我,是要投下些許費用。話雖如此,想想等到募資的書本正式出版,我還是會忍不住想讀,那為何不一開始在募資行動時,就報以支持與鼓勵?念頭轉一轉,也就行動了!

回到花蓮一陣子後,《開店指「難」:第一次開獨立書店就 □□!》寄到家的那天,打開信封袋,看到泡泡紙包著的小書,就能感覺到寄書的人,多麼珍惜書,因為我也是的,寄書的時候也是包一包才會寄,連借書給朋友也常是包得好好的。慢慢地,拿出書,約莫文庫本的大小,厚厚的,卻很好翻閱。

接下來的兩天,這本小書跟著我在床上、客廳、包包,我讀著讀著。看目錄和內容,非常實務,但作者沙貓要傳達的並不只是書店的各項事務、開店的know-how及眉角、哩哩叩叩的店員murmur,也不只是感嘆或分析出版業、書店等對於圖書流動及價格折扣戰等議題,我在其中更讀到了她對書本及知識傳播的熱情,還有幾個很有想法的提議及觀念的釐清。

我想不只是書店,從事不同的行業,也會看到不同行業裡的問題,對於我們自己而言,最重要且最難的問題是,怎麼從抱怨「進階」到提出看法?怎麼從提出看法,到實驗、實踐、有些許成果?即使,最終的結果不盡如人意,但嘗試過的經驗也是成果之一呢!並不是只有成功才算成果,過程中的思索、練習更加重要,至少我是這麼想的。

就如折扣這件事,沙貓說:「開一間獨立書店,不是在孤島上,我必須得去思考整個行業發生了什麼事情,這個環節這樣做,可能會對其他環節產生什麼樣的影響。折扣戰影響書市的的不只是書市上的,還有隱性的成本:工作者為此消耗的時間與精力。」

書中的這一段,很打動我。自己從一名讀者到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小編輯,或許我沒有受過完整編輯的訓練(包含行銷等等),但光是專注在文字潤稿、下標、配圖、校對這一塊,就是個折煞人體力、腦力和視力的工作。各行各業付出,就應該獲得合理的收穫,再延伸而言,生活中的每個物品、買賣、服務,各個環節都是緊緊相連的,我們應該從埋首工作中,抬起頭來,看看每個上下游的工作者,同理他們的難處,並多加思考整個產業鍊的關聯及影響,有些時候,或許能做出更好的選擇及決定吧!

猶記,按下小小「募資確定」後的其中一天,和Y第一次抵達3.0的小小書房。相較於2.0,是更舒服的晃書店空間,附近有間小學,街道上有樹木,沒有太多的商店。書店的裝潢,也不會太文青,讓人踏進店門前,不必往店裡的氣氛瞧一下、深呼吸、裝氣質,因為開放的大門和明亮的店面,融入周遭的環境氛圍,很容易就能進到書店。如果我住在附近,加上小小的FB會定期分享新書,應該會每週去了吧,然後荷包扁扁(笑)。然而,值得。

一間書店,值得我們大家珍惜。
眾多好書,值得我們大家展閱。

2017/03/08

東野圭吾《解憂雜貨店》



知道東野圭吾《解憂雜貨店》(ナミヤ雑貨店の奇蹟),是因為這是逛書店常見到的一本,尤其時常在暢銷排行榜見到,後來在Facebook訂閱了「綿羊的譯心譯意」,是這本書的譯者王蘊潔,有打動我想讀這本書的念頭,然而東野先生以推理小說聞名,我卻對推理小說沒有那麼大的興趣,遲遲沒有拜讀過他的作品,也沒有特別的衝動要到書店買這本書。

就在上週末,跟著妹妹、弟弟在台中綠園道散步抓寶時,經過茉莉二手書店,原本也沒有特別要進去,妹妹的一句「要晃晃嗎?等下不會經過這裡」,我說「好,就進去吧」。到位於地下室的書店,逛著晃著,我突然看到擺在架子上的《解憂雜貨店》,想說就買吧,就是這樣順便的因緣,買了這本書。

後來回到花蓮,遇到颱風來襲,無法出門,為了打發一下時間,才打開這本書,讀完第一章「回信放在牛奶箱」,就覺得很有意思,三個年輕的小偷躲在雜貨店,穿越時空與四十年前煩惱著奧運及男朋友的女生通信,讓女生心中的矛盾釋懷了。老年代、老物事,本來就是我很有興趣的題材,接著書被擱置,沒有立刻接著讀後面的篇幅,我閃過一個念頭:「會不會又變成下一本未讀完的書呢?」

又過了一天的風雨,晚上突然睡不著,滑了手機後,就隨手打開《解憂雜貨店》,原本想說看一下就要睡了,沒想到一口氣讀完第二至四章,注意到時間已經是半夜一點多!而深夜,真的是很奇妙的時間,一個人的客廳,書中的世界不斷湧出許多畫面,第四章「聽著披頭四默禱」是最令我驚訝的章節,因為這篇的主角浩介並沒有採納浪矢雜貨店的意見「跟家人在一起」,他看完披頭四的電影得到啟發,覺得心不在一起又何必,於是在跑路的半途中,逃離了他曾經最愛也最恨的父母,隱姓埋名,讓他成為另一個人,但驀然回首,得知父母的死訊,就是在他離開父母後,父母選擇死去,並透過死來保護他這樣的選擇。

這是好的結局?或是壞的結局?命運不會告訴我們,我想以前的我可能希望永遠都是好的結局,依照我想的那樣,例如跑路後又重新振作起來,家庭又恢復和諧,但這樣是可能的嗎?這樣是最好的嗎?我們都不知道,所以現在的我相信,眼前的一切是最好的,自己對人生的每個選擇、每個決定,這是最好的。

第二章「深夜的口琴」則是讀的當下立刻吸引我的一章。這章的主角克郎,在繼承鮮魚店及追求音樂夢之間打轉,其實音樂夢是爸媽從反對到支持了,但他並沒有因緣際會得到夢想,於是他懷疑自己的能力,質疑自己是否真的能達到夢想,因此看到爸爸病倒的那一刻猶豫,他的信傳遞到雜貨店,但不是老闆雄治回的,而是穿越了時空來到三個小偷的手上,他們給了「繼承鮮魚店吧」的現實意見,殊不知病倒的爸爸卻用激將法,希望兒子回到東京繼續追求音樂夢,後來三個小偷用網路查到了他未來會發生的事,卻選擇不完全告訴他,只說:

「有人會因為你的樂曲得到救贖,你創作的音樂一定會流傳下來。至於你問我為什麼可以如此斷言,我也不知道該怎麼回答,總之,千萬不要懷疑這件事。請你務必要相信這件事到最後,直到最後的最後,都要相信這件事。」

讀到這裡,我也思考著自己的夢想,也是囿於現實,無法隨心所欲,但真的去追了,真的會是自己想的那樣嗎?我是不是會因為追求自己想的夢想,失去我也最珍貴的人事物呢?當然這可能是逃避,當然這可能是無法完全相信自己,當然這可能是無法堅持的藉口,然而我也思考著「現在不好嗎?能不能為現在找到意義?有沒有可能我持續努力,卻是換個方式完成自己的夢想?有沒有可能即使沒有達到自己的夢想,卻能完成另一個意想不到的好結果?」

翻到第五章,也是最後一章,各篇人物關係都串連在一起了,恍然大悟之間,更多的是看到人們心中對於自己、家人等等的在意、溫暖、選擇,無論我們選擇了什麼,這都是要經過深思熟慮且不會後悔,然後就勇敢接受自己選擇的結果,一切都是好因緣,這是我讀此書最大的收穫。

2016/09/30

2019年5月10日 星期五

星野道夫《與時間的河約定》



「我經常在想,在我們生活中最重要的環境之一,就是圍繞在人類身邊的豐富生命。牠們的存在不僅療癒了我們,更重要的是,牠們也讓我們理解,人類究竟是什麼。」──星野道夫

《與時間的河約定》(悠久の時を旅する)這本書,2014年就已經在台灣出版了,然而遲至前陣子,才從書店帶回家,但這本書是我和Y已經鎖定了很久的想買書籍之一。

攝影,在這個數位相機、手機照相都相當習以為常的時代,為什麼還是有人堅持著拍什麼、怎麼拍?我相信一切都是從「心」去看的,無論拍什麼題材,無論是藝術照或是商業照,總是因為想呈現出一個世界,透過攝影這樣的方式去表達出來。

因此,在翻閱這本書的開頭,就被兩封信的文字吸引著,二十歲的星野道夫寫了一封信,給美國阿拉斯加州希什馬廖夫村的村長克里福特‧威伊歐瓦納,表達想去他們村裡更加瞭解阿拉斯加的想法;半年後,村長回信了,表達歡迎之意。那是一九七三年,要用手寫的信件才能到遠方的年代,能寄出、收到這麼遙遠地方的訊息,真的很需要緣分!

再來的章節,一開始最常回味的是北極熊、北美馴鹿、海象、白大角羊、駝鹿等動物,照片裡他們的眼神,是生存,是靈魂,加上不是我們身處亞熱帶地區會看到的動物,所以特別吸引目光。而後,除了大自然的場景,還有人,「生活在阿拉斯加──與極北居民相遇」這一篇章,看到了112歲的沃特長老、兩位阿嬤級的飛行員、曾是美國空軍飛行員的大哥等等,人因為記得過去,因為可以創造自己的故事,使得照片的背後,有更加迷人的身影,這是我閱讀星野先生在描述這些人們的文字時,發現與其他動物照片不同的所在,也就是生命的深度,當然其他動物的生命很值得尊敬,但人也是動物,雖然有更為複雜的心性,生命卻也更加豐富,至少是同樣身為人類可以理解的深度。

接著,讓我覺得跟一般拍照不一樣的是,星野先生去尋找渡鴉神話。他拍攝了森林中倒下或殘缺直立的圖騰柱、遺跡,是神話時代人們留下片刻的生活軌跡,如今這些遺跡已經和樹木、草和百尾鹿等週遭的環境與動物,融合為一景。不只場景到此一遊,星野先生更是採訪起來,藉著訪問印第安部落的長老、村民,田野調查式的,想去瞭解遠古人們的故事、想法及從自然界學習到的智慧。拜讀至此,我想到如果攝影是一門技藝,那麼決定什麼是時間更迭後依舊有感覺的照片,莫過於除了照片之外的那些思考、那些故事。

所以,一張照片或一本攝影集是否需要搭配文字,也就是圖說,甚至是一篇文章?還是依靠圖像的力量來震懾人心?在我看來,兩者是都需要而且相輔相成的。看圖像是直覺,讀文字是深度,對我而言都非常需要。

此外,我很喜歡本書最後的三篇散文(星野先生的攝影師朋友、媽媽及妻子)及星野先生的年譜。讀了這些文字和史料,突然間此人的一生也更加立體了起來。而自己已婚,所以特別有感覺的是,妻子星野直子對於丈夫長年在阿拉斯加拍攝的一些觀察,及她自己的心情,因為丈夫或妻子任何一方的決定,都牽動著兩人的命運。尤其在導讀及年譜都能得知,星野先生死於棕熊的攻擊,因此星野太太後續在整理他的照片時,會想著「如果換作是外子,他會怎麼做」的心情,還有懷念與丈夫一起在阿拉斯加的日子,全文沒有一絲怨嘆,甚至是打起精神整理資料,可見她支持著丈夫的心念。

這本書的編輯也非常用心,其實這些編輯的呈現都是很基本的資料呈現,卻足以作為讀者和攝影家之間的橋梁(當然,是讀者單向認識攝影師)。因此,這一切需要星野先生的文字和照片,是主角;然而,適當的章節編排、家人與朋友的散文、編輯後的年譜,如此的配角,更能加深讀者對於這位作者心靈風光的認識及感受。

2016/09/11

永觀堂的鐘聲


鐘聲,在許多人的記憶中是安詳的時刻。

印象中,在一篇小說裡看過一個場景──有一個小鎮,用鐘聲作為他們知道時間的工具。當人們從山坡上的小路聽到鐘聲,就知道他們要回家,或是進行其他生活上的行程。(翻遍書櫃找不到是哪一篇,嗚)我們現在的生活中,最有機會聽到的,不外乎是鬧鐘和手機聲;前者是急著叫人起床,後者是急著叫人接電話,雖然取代掉「鈴!鈴!鈴!」的急促聲,可以換上優雅或輕柔的鈴聲,但終究還是急著要我們做下一個動作,停止睡眠、談話或是手邊的事情。但走在路上,遠方的鐘聲並不能終止我們步伐,只是會讓我們略微緩下腳步,就像日本京都永觀堂的鐘聲。

兩年前,讀了蔣勳老師的《捨得‧捨不得:帶著金剛經旅行》一書,「回頭」這一篇,提到阿彌陀佛對永觀禪師說「永觀,你遲了」的故事,另外吸引我的是描寫鐘聲的這一段:「永觀堂鐘聲極出名,悠悠蕩蕩,東山一帶,遠近都可以聽到。如果有緣,剛好遇到鐘聲迴盪,許多路上行人都會回頭張望,尋找鐘聲。永觀堂鐘樓雖遠,其實最後回頭尋找的人也都發現:鐘聲就在耳邊。」

書內附有CD,除了蔣老師口誦的金剛經,最後一曲就是永觀堂的鐘聲。這十幾分鐘的鐘聲,後來陪伴著我一段編稿的時光,在心緒紜亂的時候,在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,在人聲沓雜的時候,耳機裡的鐘聲就像隔開一切的簾幕,專注,只有在映入眼簾的一字一字上。

雖然鐘聲一鳴,需再等半刻才有下一鳴,然而迴盪的聲響在心裡補足了那些片刻的空白。

原本只是CD的聲音,加上一趟京都的自助旅行,變得不同。在沒有安排到永觀堂的行程,甚至都忘了永觀堂,那一天在京都,走著只抓方向沒有地圖的路上,接近傍晚,悠哉地走著,卻在哲學之道附近,聽到了鐘聲,我突然直覺反應,向同行的Y說:「這是永觀堂的鐘聲!」但不知道永觀堂是否在這,然而鐘聲像是半路遇到久逢的故人,突然與我照面,我欣喜卻又帶著陌生的熟悉,沿著鐘聲,真的尋訪到永觀堂,然而寺院大門即將關閉,只看到一名僧人灑掃。我在門前拍下照片,想記得這位第一次見面的老朋友,下回再來吧,這是鐘聲引領的因緣。

不期而遇,但鐘聲其實就是固定在那個時刻響起,只是遊人匆匆一過罷了,就像人生。

2016/08/26

東山彰良《流》讀後雜感


《流》,如果沒有得到直木賞,是否能獲得台灣讀者的眼光?或是我的眼光?不過,這只是個假設問題,現在總是已經有一個好的因緣,遇到了這部自己喜歡的作品,這是身為讀者的福氣

而有時會想,當遇到這樣打動自己的作品時,我的心裡會起什麼樣的變化?對我看待世事,有多了什麼或少了什麼?或者是一場懷舊的時空之旅而已?懷念那段自己不曾參與的歲月?一九七五年。我並不完全認同主角的人生觀,因為他接觸的朋友(比如小戰),他接觸的世界(比如軍校),是我不會去碰觸也不想接觸的。但,故事就是這樣子的,無法完全認同價值觀,不代表不能理解主角的感受、情緒或是身陷其境的手足無措,甚至依舊刻骨銘心。

人的一生,濃縮成像一個膠囊,背後複雜的情感,在字裡行間游蕩。心裡微漾的漣漪,純粹只是故事而感動?我想,是因為我們在故事主角的身上,找到自己的影子,找到自己需要被處理或需要被看見的情感。無論是祖父的秘密、宇文叔叔的秘密、父親的秘密、毛毛的秘密、主角自己的秘密,在那些無法說出口的時刻,在那些突然發現卻無法完全去恨的交叉路口,選擇自己迷茫卻半相信自己的路,跌跌撞撞地走著、走著。

作者東山彰良在台灣版序裡說,無論如何,他都想記錄下祖父的故事,但擔心無法掌握,轉而先寫下父親的故事。那麼,有哪些故事在我們身邊輕輕溜過?我不斷在追問自己這一點,為什麼寫不出來?為什麼沒題材寫?到頭來,現實的人生轉化成虛擬的小說,是一個最重要的力量。問題是,什麼是值得寫下來的人生?非得是戲劇化的情節?或是日常的分秒濃縮精華?或是親子、伴侶、手足、朋友、敵人等各種關係的拉鋸掙扎?或是歷史、時事融入人生的大背景,看著時代的轉輪如何吞噬人們?

接著,在讀完《打牛湳村》、《天橋上的魔術師》、《流》等前輩的小說之後,我會想的(可能是很多同輩關心小說的人也會想的)問題是,屬於我們這個沒有像上一代一樣複雜背景、跟著考試長大的故事,又是什麼?這麼描述,可能簡化了這個世代,不過這的確是我們需要去詰問自己的問題,屬於這個世代的喜怒哀樂、疑惑、痛苦或是希望在哪裡?而不只是懷念或感傷那個已然過去的父母輩或是自己,這是另一個重要的課題。

2016/7/11

2019年5月5日 星期日

又是一個新網誌

網誌,寫了至今,也陸陸續續換了好幾個。

從大學時代記錄生活點滴的無名小站,剛工作時想找回文學而寫的wordpress,三年前轉換職涯、儲備能量寫的樂多小站,到如今開始用Blogger,資訊科技的更迭,讓我得不停地「搬家」,只為了一個虛擬世界裡,可能找得到來自相同或不同領域的知音,抑或是為了發聲發言而創造的小空間,我寫。

要用什麼身份寫?要用什麼角度寫?是我來寫,而我是誰?

這次,我想整理更多跟工作、學習有關的事,或許也還有閱讀,或許還有生活,邊走邊寫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