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年12月30日 星期三

回顧2020的收穫與挑戰

 


2020年,對每個人來說,都是變動的一年。從年初迄今的武漢肺炎,更是影響了一整年的世界,更持續影響未來。


對我而言,生活也有了改變,不過在這一年仍有許多收穫,非常感謝:


1.不斷學習

在東華大學多元文化教育所碩一下到碩二上期間,修了多元文化教學策略、教育研究法、閱讀教學研究、文化詮釋與批判、語言人類學等課程,對這些領域雖然還難以有較深入的見解,但對於自己所要探究的專業領域,多了一番理解。其中,更有一些觀點、教學方法,影響了我對教育的想法以及華語教學中的課程安排,乃至於面對社會、文化,都有了不同的視角。而值得開心的是,認識了很多可愛的同學,讓我學到很多不同角度的想法。


受到疫情影響,今年除了去師大的當代中文課程教學工作坊,就幾乎沒去其他實體課程,主要都在網路上學習。我在Hahow上了「王永福教學的技術:翻轉課堂的職業講師祕訣」、「15 單元看懂經濟運行,掌握全球投資趨勢」,以及黑妹老師、怡靜老師的線上華語師培課「漢語語法的運鏡之美」、「語法教學的情境之鑰」,還有「遠距教學工具箱-四階段實施參考指南」等。跟往年比起來,上的課不算多,但是都很值得也很實用。


比較可惜的是,2019年年底通過日本語能力試驗(JLPT)的N2後,我暫停了同步的線上日文課,主要是因為碩士班課程、工作,再上日文課略顯吃力。現在繼續聽日文歌、看日劇(推KKTV,支持正版又有很棒的中日字幕)等,保持對學日文的興趣,希望畢業後能再上日文課。


2. 教學里程碑

今年個人華語教學工作的職涯有兩個里程碑——第一是我第一次帶一個實體班級,從《當代中文課程 一》教到《當代中文課程 六》結束,為期一年半的課程,從零起點、初級、中級、高級的階段都圓滿完成。


自從2019年年初,上了陳怡靜老師的「零起點教學全攻略工作坊」、「初級語法教學設計工作坊」(推說吧)以後,我把自己的課程全盤做了一番幅度較大的調整,這個班級也是我第一個全盤調整後的班級,一邊調整、一邊教學、一邊再調整,最後完成了整套課程的教學。非常感謝當初上的師培課、學生們認真的學習,以及華語文中心讓我有這個長期的教學機會。


第二是實體課教學經驗滿三年、教學時數超過3000小時之際,我在今年開始線上教學課程。其實,2017年上台師大的華語文教師培訓班時,住在東部的我就在思考線上教學的可能;如今有了扎實的實體課經驗後,也在疫情期間的少量實體課中,多了一點時間規劃自己的線上同步課程,以及做自己的youtube(Naichen Kuo)odysee(耐耐學華語)頻道(歡迎訂閱),還在初步階段,要繼續努力。


3. 努力健康

關於健康方面,今年沒有什麼長進,哈!唯一特別的是開始接觸芳療,漸漸地習慣使用精油,除了提神醒腦,也覺得對身體很有放鬆的效果。我從小對身體的狀況不太敏感,導致久坐久站都不覺得累,但其實身體已經很疲勞、很緊繃,使用精油可以舒緩身體的勞累。此外,日後的目標就是努力再多增加運動(走路)、自己做飯的時間。


因為疫情的影響,沒有每天六小時的華語實體課教學以後,其實還是很忙,心想:「這段時間就是最好的禮物吧!」多了一些時間能好好念書,思考、沉澱自己還能做什麼。


面對未來的個人生涯,包括家庭規劃,也有主要的目標與挑戰:

1.碩士論文

目標除了寫論文,更期許自己寫一篇「品質好」的論文,更加理解研究參與者的情形與經驗,學習與研究參與者互動,觀察力更加提升,並且能更扎實地學會研究方法,去分析和詮釋。


2. 線上課程

想達到的目標就是能順暢地運用網路,在線上教課。如果有時間,再次進行課程調整,將備課的內容調整成適合線上課程。不只是同步課程,也會考慮非同步課程,目前先利用零碎的時間錄製簡單的教學影片,繼續摸索中。


最後,希望未來的自己和每個人都更好。


2020/12/30

網路華語教學初體驗





上過好幾次網路課程,無論是錄影或同步課程,也上過不同的類型,例如:語言課、師培課、課程行銷課等,尤其是日語課在網路上進行了同步課程兩年多,我已經很習慣用網路這個方式上課。 

然而,網路教課還是第一次,就在教華語實體課屆滿三年的這個月——2020年12月,網路教學正式起步,感謝我教過的日本學生,積極又認真,並且給我這個寶貴的機會。

2020年9月10日 星期四

你從哪裡來?一個字聽出你的故鄉(A little book of language)

 


想像一下,你身處洞穴裡,外面是個危險世界。你聽到怪聲,就(用原始的語言)大喊「外面是誰啊?」一個聲音回覆你。如果你聽得出那個聲音的口音屬於你的部落,就會開開心心到外面看他們要做啥。但如果你喊「外面是誰啊?」卻聽不出對方是誰,你出去時最好帶著棍子,而且要小心。陌生的聲音可能是敵人。——《你從哪裡來?一個字聽出你的故鄉


呼應書名,節錄了書中的此段,談到方言與口音。的確,我們從一個人的口音可以了解或猜出這個人來自哪裡。方言裡也有各種口音,例如台灣閩南語裡有泉州腔、漳州腔等,還有按照地方分有宜蘭腔、鹿港腔等,然而隨著語言的演變和互相影響,有的研究者認為已經發展為混合腔或共同腔。


在教中文的過程裡,曾遇過學生糾結在要學會沒有口音、正統的中文,雖然這樣的學生不多,也懂那種想有一口好中文的心情。不過話說回來,真的有所謂的正統中文嗎?台灣人說的中文,哪些算正統?我認為與其在意正統,不如想想是否達到溝通的目的。教學時,我特別留意的是學習者的發音和聲調是否影響了聽者理解的意思,也就是說,聽者是否能得到說話者真正要傳達的意思,但對於各國學生的口音倒是不太在意,因為這正是語言有趣、豐富的樣貌。

2020年9月3日 星期四

百工裡的人類學家:「厚數據」與「轉譯者」

 


⋯⋯「受過人類學訓練」而在學界以外運用人類學能力的人,以及「沒受過人類學訓練」卻在做和人類學一樣工作的人,都可稱之為「百工裡的人類學家」。——《百工裡的人類學家


追蹤臉書的粉絲頁「百工裡的人類學家」已有段時日,但真正仔細閱讀這一本書,以及作者宋世祥老師的第二本書《厚數據的創新課》(皆用簡稱),就是在這個夏天拾起細讀。

2020年7月3日 星期五

2020暑假禮物和功課



踏入職場以後,暑假跟我從此沒了關係,即使開始在學校的中心教課,課程三個月一期,沒有寒暑假之分,夏季班照常上課。然而,今年碩一升碩二的這個暑假,應該是最期待的暑假,因為終於終於終於~把報告和作業都完成了!鬆一口氣!

2020年5月12日 星期二

讀・春假・多元所研究生


這個四天的連假,對我來說,最大的意義就是在家耍廢、運動和做三個作業——出作業(主要是備課)、改作業、寫作業。前兩者是給學生的,後者是我自己的。

自從去年九月開始半工半讀的研究生生活時,碩一第一個學期或許是還在暖身的階段,也或許是還在摸索「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」應該學什麼的時刻,還沒有感受到研究生的壓力(可能是我慢半拍)。

然而,透過多元文化教育導論、引導研究等課程,當我漸漸知道自己想訓練自己什麼時,第二學期修了教育研究法和全英授課的多元文化教學策略,每個週末都泡在自己的作業裡,閱讀、思索,還有掙扎(笑),無論是挑戰自己的思考模式或是語言能力。

這段期間也想起,進入職場以後,看過有的碩士畢業生領著比大學畢業生高的底薪,但做事能力、表現和態度並沒有比較好。我也曾經認為念研究所無助於職涯,還不如去上跟工作有關的實務課程,因此選擇編輯、華語教學的課程都是以實務為考量。

後來,我讀了畢恆達老師和彭明輝老師的著作,當初只是為了他們寫訪談和糧食危機等議題而讀的,從中漸漸改變了看法。研究不只是為了寫論文,而是要訓練自己用方法來發掘、解決真實世界的問題。因緣際會之下,我決定念研究所時,設定的目標之一就是要對自己和工作有幫助。

目前最有幫助的是,多元所讓我看到「他者」,而且能去思考這些所謂的「他者」,或自己就是那個「他者」時,我們所應該思索的部分。另外,必須去看到每個人的不同,以避免為了所謂的公平或其他原因,而忽略每個人的難處。

我很感謝,這或許是一種無法立刻被看見的能力,卻相當重要。我想,這是值得花費許多時間和心力的所在。

2020/04/05

華語文教學研討會初體驗



印象中,大學畢業以後,似乎沒完整地參加一場研討會。而這次活動——第18屆台灣華語文教學學會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,是我第一此參加華語教學相關的大型研討會。這三天聆聽了很多場次的分享,最有收穫和印象深刻的是「對外華語故事體閱讀教學工作坊」,以及「華語課堂的高效能改正策略與模式」。

華語的閱讀教學一直是我有興趣但是做得還不熟練的,學生讀懂意思之外,還要穩固語言學習的基礎,聽了老師的引導,覺得很有系統,也有了很多想法去引導學生。

而課堂上糾錯這件事,到底要「糾」到什麼樣的程度、對於個別學生和全班學生的帶動,還要兼顧課程的進度與時間拿捏等,一直也是我上課時再三斟酌的點,聽了老師們的理論說明以及課堂實際帶動方式,很有參考價值。

當然還有不少其他課程的收穫,再加上第一次到台北的實踐大學,開了新地圖的感覺,也看到週末依舊人聲鼎沸、充滿活力的校園,很不錯的充電時光。

2019/12/2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