疫情時期,除了老師,只有空無一人的教室 |
2020年年初,全球新冠肺炎(COVID-19)疫情爆發,此後兩到三年,外國學生要入境台灣不再是易事,也導致各校的華語中心招生數銳減,其中受到最嚴重波及的就是華語老師了,頓時失去所有或主要的工作,而且原本就不是穩定的工作,突發疫情後沒了工作收入,更沒有失業補助,什麼保障都沒有⋯⋯
就個人的影響來看,我上下午兩班夏季班在2020年結業後,中心只剩下一個季節班,當時我還因為修碩士班的課程暫時不能接帶狀課,而且之前可幫我代幾節課的老師離開學校了,所以無法接季節班,只接了零星的個人班。
那時候的中心助理很努力讓我有課可上,當時還打算發展線上華語課,為此開會討論等,非常感謝!可惜那位助理離職後,中心就沒繼續進行線上課招生,因此當我可以接更多課程的時候,除了一週一到兩次、短短時數的實體個人班,也沒其他課可接了,這個情形持續到2023年夏季才有帶狀課的教學工作,時數較多,收入才較為穩定一點點。(關於學校華語老師的處境,可參考:大學華語中心教師的甘苦談)
凡事總是要有時正向思考一點才活得下去,往好處想,當時我有更多時間可以更專心於碩士班的課業與論文,然而總不可能棄「柴米油鹽醬醋茶」於不顧,因此開始思索除了學校華語中心的課程,還有哪些授課為主的收入來源?於是,展開了個人家教與平台的網路線上華語教學之路。
疫情時,改為找網路教學工作不是什麼特別的方式,許多華語老師也開始轉戰網路教學,讓自己在這一波長時間的疫情存活下來,以繼續從事華語教學的工作,也有許多老師轉行或轉職,從事其他工作。
作為已經轉過一次行的我,也不是沒有考慮過「換工作」這個選項,不過轉職要花的時間、心力與成本是很高的,深入一門專業並不是短時間就能達成,再加上我認為要做到「反脆弱」、不被溫水煮青蛙,並不是一直改變職業,或不停地斜槓就是好方法,而是著重在工作上保持彈性,並找到面對困境的解法。
選擇繼續走華語教學這條路後,我首先學習網路教學的方法,很感謝當時有許多教師的分享與課程,讓我略有一些概念,簡要地添購了兩樣器材——麥克風、手寫板。接著,非常感謝2020年12月就有第一位自己接案的學生,開始每週跟我上一對一線上課程迄今。除了家教學生以外,尋找並思量了幾家網路教學平台,過了幾個月,2021年8月展開了平台的線上教學,至今持續經營。
現在也是一步一步調整,突來的轉變、人生的階段規劃沒停過。回想起來,從踏入職場以來,就沒有永遠不變的工作情況——練習編輯稿件、辦理共修、更換編輯項目、到各地出差、調到新單位、兼做行政工作、離職、短暫做過學校助理、轉職成為華語教師、承接季節班和個人班、碰到疫情沒什麼實體課、展開網路教學、教傅爾布萊特獎學金的高級程度學生、教國際專修部學生⋯⋯或許當下覺得每日沒什麼特別的變化,然而隨著時間推進、經驗累積,就會碰到不同的挑戰與機會。
疫情是最顯而易見的巨變之一,且無法預測也無法控制,從這次的經驗,我更感受到讓心態接受變化的重要性。疫情看似危機,實能幫助我再次練習轉變,嘗試新的方式,在網路教學之中接觸更多種類的學生與課型,也體會到學校的課程並非唯一的路,充實自己,不要侷限在學校的教學視野裡,或過度執著於追求穩定的校內課程。也許,漸漸能找到更多條路,體驗並欣賞不同的教學風景,未嘗不是一件好事。
2024/09/25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