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1月10日 星期五

OPI概要工作坊的收穫與啟發——2024實踐大學

當天的課程參考資料


以往常聽到OPI,也聽過前輩、老師在講座上介紹與分享其概念,不過2024年12月,自己親臨台北的實踐大學參加ACTFL舉辦的OPI概要工作坊,在教室裡直接聆聽OPI中文首席考官任長慧教授的講解,觀看實際的演練並討論,約三個半小時,印象更為具體且深刻!


OPI是什麼


ACTFL是「美國外語教學委員會(American Council on the Teaching of Foreign Languages)」的簡稱,是推動從小學到研究所外語教育的機構,且訂定外語能力的指標與測驗,含括上百種語言。其中,OPI(Oral Proficiency Interview)是由ACTFL制定的口語能力面談測驗,有一套步驟與標準,由考官來執行,並確認受試者外語的口語能力到達哪一個程度。


網路上有許多針對OPI的介紹,包括ACTFL的官網,都可搜尋參考,此處簡要整理我在工作坊學到的重點——

根據OPI(Oral Proficiency Interview)的名稱可知,這個測驗是透過「面談(Interview)」來進行,而工作坊中,老師特別強調「Proficiency」就是要看受試者在真實世界、真實情境下的表達能力為何。


測驗時,主要有四個步驟:

1. The Warm-up

暖身,找出受試者感興趣的話題,當作後續步驟的提問方向。


2. The Level Checks

找出受試者程度的地板(floor),了解受試者能做什麼。


3. The Probes

找出受試者程度的天花板(ceiling),了解受試者不能做什麼。


4. The Wind Down

送客,準備結束測驗,要注意不能使受試者有挫折感。


這個過程中,我們得注意自己的角色是「考官」,而不是「老師」,不需要教受試者,或讓受試者學會什麼,重要的是必須盡守考官的本分,找到足夠的證據,尤其是語言功能(function)方面的能力,以評斷受試者的語言程度。至於需要找哪些證據,此處就暫不細論。


工作坊中的啟發


透過這次的概要工作坊,雖是「概要」,然而透過老師清楚的說明與實際的演練,讓我思考如何提問、如何找證據、如何得知其程度等,有了許多收穫,主要分享兩點啟發:


1. 更意識到「我在問什麼」

課堂上一定會對學生提問,無論是前幾分鐘的暖身閒聊,以及生詞、語法、課文相關的問答等。透過工作坊的學習,這幾週我練習觀察自己,提出問題前,更意識到「問這個問題的目的是什麼」、「學生回答的內容是否符合期望達到的能力」、「還有更好的問法嗎」等,雖然腦海裡忙碌不已,但是這樣的自我訓練卻讓我覺得心裡很踏實,能更加掌握課堂寶貴的時間。

尤其老師在工作坊提到,最好的練習方法之一是讓學生每次上課都說出事實(fact),可以幫助學生描述(narrate)的能力,這跟我先前至今的作法不謀而合,如今更能時常提醒自己,並練習掌握一些老師提點的提問訣竅,真的很感謝。


2. 老師的教學風範與好奇心

工作坊課程的內容本身相當充實,然而能讓我達到精彩萬分的感受,是考官老師的教學風範與好奇心。首先,任長慧老師在始業式後、課前的休息時間,到每個分組座位跟我們閒聊,她問其中一位桌上有飲料的老師:「那杯飲料在哪裡買的?」、「什麼口味?」可以感受到老師想跟我們有所連結,不只站在台上說明完就算了。我想,這應該就是OPI「暖身」蒐集話題的步驟吧!

其次,老師平穩的語氣,再加上時有幽默的點綴,讓我感到安心學習的同時,又有趣味性。與我們問答之間,老師也展現了對各個話題的好奇心,而且從老師的言談之中,我觀察到老師非常能理解華語教師在教學現場的處境,以及面對的各種情況,會讓我有被同理的感受,對那些所學的內容有所共鳴。這,應該就是我心目中理想的語言教師吧!


唯一可惜的是,這次我並未入選參加後續四天的OPI實務工作坊,希望未來還有機會再更深入學習、實際演練。然而,從這次的OPI概要工作坊中,就已收穫滿滿,不僅學到OPI的基本概念、步驟與實際操作要留意的方面,還能學到前輩的教學風範,實屬幸運!課後的十一個問題,我也花了一些時間用英文回饋後,又再次複習了一遍課堂所學,這一段課前、課中到課後紮實的過程也值得參考。


真心感謝這個年底的禮物。


2025/01/10

 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