想像一下,你身處洞穴裡,外面是個危險世界。你聽到怪聲,就(用原始的語言)大喊「外面是誰啊?」一個聲音回覆你。如果你聽得出那個聲音的口音屬於你的部落,就會開開心心到外面看他們要做啥。但如果你喊「外面是誰啊?」卻聽不出對方是誰,你出去時最好帶著棍子,而且要小心。陌生的聲音可能是敵人。——《你從哪裡來?一個字聽出你的故鄉》
呼應書名,節錄了書中的此段,談到方言與口音。的確,我們從一個人的口音可以了解或猜出這個人來自哪裡。方言裡也有各種口音,例如台灣閩南語裡有泉州腔、漳州腔等,還有按照地方分有宜蘭腔、鹿港腔等,然而隨著語言的演變和互相影響,有的研究者認為已經發展為混合腔或共同腔。
在教中文的過程裡,曾遇過學生糾結在要學會沒有口音、正統的中文,雖然這樣的學生不多,也懂那種想有一口好中文的心情。不過話說回來,真的有所謂的正統中文嗎?台灣人說的中文,哪些算正統?我認為與其在意正統,不如想想是否達到溝通的目的。教學時,我特別留意的是學習者的發音和聲調是否影響了聽者理解的意思,也就是說,聽者是否能得到說話者真正要傳達的意思,但對於各國學生的口音倒是不太在意,因為這正是語言有趣、豐富的樣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