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年5月12日 星期二
讀・春假・多元所研究生
這個四天的連假,對我來說,最大的意義就是在家耍廢、運動和做三個作業——出作業(主要是備課)、改作業、寫作業。前兩者是給學生的,後者是我自己的。
自從去年九月開始半工半讀的研究生生活時,碩一第一個學期或許是還在暖身的階段,也或許是還在摸索「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」應該學什麼的時刻,還沒有感受到研究生的壓力(可能是我慢半拍)。
然而,透過多元文化教育導論、引導研究等課程,當我漸漸知道自己想訓練自己什麼時,第二學期修了教育研究法和全英授課的多元文化教學策略,每個週末都泡在自己的作業裡,閱讀、思索,還有掙扎(笑),無論是挑戰自己的思考模式或是語言能力。
這段期間也想起,進入職場以後,看過有的碩士畢業生領著比大學畢業生高的底薪,但做事能力、表現和態度並沒有比較好。我也曾經認為念研究所無助於職涯,還不如去上跟工作有關的實務課程,因此選擇編輯、華語教學的課程都是以實務為考量。
後來,我讀了畢恆達老師和彭明輝老師的著作,當初只是為了他們寫訪談和糧食危機等議題而讀的,從中漸漸改變了看法。研究不只是為了寫論文,而是要訓練自己用方法來發掘、解決真實世界的問題。因緣際會之下,我決定念研究所時,設定的目標之一就是要對自己和工作有幫助。
目前最有幫助的是,多元所讓我看到「他者」,而且能去思考這些所謂的「他者」,或自己就是那個「他者」時,我們所應該思索的部分。另外,必須去看到每個人的不同,以避免為了所謂的公平或其他原因,而忽略每個人的難處。
我很感謝,這或許是一種無法立刻被看見的能力,卻相當重要。我想,這是值得花費許多時間和心力的所在。
2020/04/05
華語文教學研討會初體驗
印象中,大學畢業以後,似乎沒完整地參加一場研討會。而 這次活動——第18屆台灣華語文教學學會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,是我第一此參加華語教學相關的大型研討會。這三天聆聽了很多場次的分享,最有收穫和印象深刻的是「對外華語故事體閱讀教 學工作坊」,以及「華語課堂的高效能改正策略與模式」。
華語的閱讀教學一直是我有興趣但是做得還不熟練的,學生 讀懂意思之外,還要穩固語言學習的基礎,聽了老師的引導 ,覺得很有系統,也有了很多想法去引導學生。
而課堂上糾錯這件事,到底要「糾」到什麼樣的程度、對於 個別學生和全班學生的帶動,還要兼顧課程的進度與時間拿 捏等,一直也是我上課時再三斟酌的點,聽了老師們的理論 說明以及課堂實際帶動方式,很有參考價值。
當然還有不少其他課程的收穫,再加上第一次到台北的實踐 大學,開了新地圖的感覺,也看到週末依舊人聲鼎沸、充滿 活力的校園,很不錯的充電時光。
2019/12/22
華語的閱讀教學一直是我有興趣但是做得還不熟練的,學生
而課堂上糾錯這件事,到底要「糾」到什麼樣的程度、對於
當然還有不少其他課程的收穫,再加上第一次到台北的實踐
2019/12/22
訂閱:
文章 (Atom)